艾滋病被称为人类历史上第四大瘟疫,不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,还严重危害影响社会经济、政治稳定和生活安全。目前,对于艾滋病没有有效的HIV疫苗可以预防HIV感染或延缓艾滋病进展,因此,切断艾滋病的传播途径,加大艾滋病防范知识的宣传,阻断艾滋病的传播渠道,是预防和控制艾滋病发生的重要方式。而艾滋病最常见的传播方式是性传播,传播途径呈现出多元化,与艾滋病患者进行性接触,就会通过体液把艾滋病毒传染给对方,阻断性传播的渠道是大学生群体遏制艾滋病传播的重要途径。
大学生群体处于青春期,性冲动和性需求都较高,相对来说这部分群体对性健康、艾滋病了解的很少,是艾滋病感染的高位群体。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,承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,在大学生群体之中预防艾滋病传播,阻断艾滋病的传播渠道是大学生身体健康不可避免的话题。由于艾滋病的治疗目前没有有效的措施,健康教育是预防大学生感染艾滋病的最有效手段,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防范。
1. 加强大学生群体的宣传教育
针对大学生青年群体存在的好奇心和求异性心理,要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,提高在校大学生对艾滋病的认知,通过张贴海报、制作宣传册、宣传栏、利用微信公众账号、抖音等宣传媒介,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,丰富艾滋病的宣传内容,向学生宣传艾滋病防控知识,让学生知道什么是艾滋病?艾滋病感染者有哪些不同?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哪些?如何防范艾滋病的发生?让学生了解到艾滋病就发生在身边,由此提高自身保护意识。同时,学校还要加强艾滋病防控教师队伍建设,丰富校园艾滋病防控教育读本和宣传资料,在学校开展常态化的宣传教育,并通过微博、微信、社交网络平台等方式,搭建艾滋病防控的教育互动平台,让学生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,变被动灌输式教育,为交流互动式教育,提高学生对艾滋病的认识。
2. 加强高校性健康教育
高校大学生日益开放的性观念是艾滋病传播的重要渠道之一。因此,作为艾滋病防控的重点群体,针对大学生开展性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关键一环。据统计,20岁以下年轻人艾滋病患者人数比例达到了70%,绝大多数年轻人是由于性接触而感染艾滋病的,艾滋病的预防主要还是要依靠学生靠洁身自好。学校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行为,树立正确的人生三观,树立正确的性取向,树立正确的恋爱观,从伦理道德的角度约束学生婚前性行为,不涉足色情场所,不轻率地进入涉黄涉毒的娱乐场所,在任何时间都要保持强烈的预防心理,在任何时间不要有心存侥幸的心理,不要因为好奇而去尝试吸毒和涉黄,保证自己的身体健康。学校也要在校园内安设安全套自动售货机,教育引导学生正确的性行为,注意安全防护措施的保护,避免艾滋病毒通过性传播。
3. 培养大学生的健康行为
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:“人们更愿意倾听与自己年龄相仿、兴趣爱好相同的朋友意见和看法”。针对这一心理特点,大学生处于迷茫和叛逆期,怀孕、性、吸毒、艾滋病在学校属于敏感话题,学生不愿意接触和学习。因此,在艾滋病防控过程中,学校要有意识的让大学生同伴开展说教,远比大学教师说教效果来得更好。学校要在校园招募一些具有相关专业知识、对艾滋病防控有热情的大学生志愿者,对他们集中进行艾滋病知识的培训,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良好的生活习惯,由此在同伴中产生示范和引导的效果,教育周围同学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,养成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,产生积极的防范效果,不与他人共用牙刷、牙膏、剃须刀,尽量避免接触他人体液和血液,避免不正规渠道的输血和注射,阻断艾滋病传播的传染渠道。
4. 加强大学生的身体锻炼
学校要提倡高效阳光健康的理念,从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入手,从提高学生自身健康入手。一方面,要加强学生的心理疏导,让学生从心理健康的角度,对艾滋病产生警惕心理,消除盲目的恐惧等负面情绪,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,提高艾滋病的预防意识。另一方面,还要从身体健康的角度,让学生在校园期间主动参与学校的足球、篮球、羽毛球、乒乓球等运动,适当组织校园文化节、体育运动、足球比赛、街舞比赛等活动,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校园体育活动之中,解决大学生亚健康和不健康的生活方式,让大学生始终充满精神进行学习。同时,学校还要进行定期的体检,掌握学生的身休状况,让学生通过休育运动,坚定自身思想意志,让精力更加充沛,进而摒弃不良的生活习惯,远离艾滋病的困扰。
总而言之,艾滋病病毒虽然是不治之症,在大学校园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,能够有效遏制艾滋病毒的蔓延。大学生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,遵守性道德,守住自身的底线,树立洁身自好的意识,以免感染艾滋病毒。当学生发生与艾滋病毒患者发生性行为后,或接触到艾滋病毒患者的血液,怀疑自己感染了艾滋病毒,自己不要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,要消除矛盾感、羞耻感、负罪感,第一时间到学校医院或正规医院接受检测及暴露后预防治疗,一次验血艾滋病病毒抗体呈阴性,并不能彻底排除没有感染艾滋病毒,要定期进行检查,确保自身健康。